凿壁偷光的解释(凿壁偷光的解释10字)
《凿壁偷光》出自由汉代人刘歆的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《西京杂记》卷二,翻译如下:匡衡勤奋好学,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。
邻家有灯烛,但光亮照不到他家,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,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。
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,是个有钱的人,家中有很多书。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,又不要报酬。
主人感到很奇怪,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,通读一遍。
昔匡衡好读,奈家贫无烛,隔壁邻家有灯,故凿壁借光,夜晚读书。乃传为典故,谓之成语凿壁偷光,以资励学,传扬古人好学精神。
说有一个孩子非常刻苦读书,但是家里很穷,白天有阳光还好,到了晚上只能靠微弱的月光下读书,有一天他发现墙壁里透出来一丝光亮,原来是别人家的蜡烛光,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,就是把墙砸开大一点这样光就多一些,就可以看书了。
意思是在壁上凿个洞,借着别人家的灯光来读书。
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。
凿壁:在墙上打洞;偷光:引(邻家的烛)光,比喻家境贫寒并且苦读。凿穿墙壁偷偷地引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。形容学习勤奋刻苦